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 长三角合力构建科创共同体|环球观热点
长三角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5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科技自立自强上锻长板、补短板,联合开展攻关、共建创新平台、携手开放创新、共享科技资源,积极营造没有围墙、共谋创新的高效协同创新生态,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成效,成为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硬核驱动力。
扎根长三角,面向全世界。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正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技术创新和高端产业的发展当好“开路先锋”、做好“助推引擎”。
联合攻关,
【资料图】
突破核心技术“命门”
“某企业负责颅内手术导航软件开发,某研究所负责人工智能手术动态评估,我们负责整机集成和硬件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苏州博思得电气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范声芳告诉记者,公司已联合长三角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担了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目前正在取长补短、共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未来有望克服脑胶质瘤治疗手段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等缺点,为无法耐受开颅手术、放疗化疗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案。
近年来,我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聚焦产业需求、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2022年,我省主动承担国家任务,牵头联合沪浙皖单位实施“中红外光谱气体检测和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等4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推动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强强联合、协同创新,需要探索符合实际、精准高效的联合攻关机制。去年,科技部会同三省一市人民政府共同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两大领域,以“揭榜挂帅”方式试点启动实施首批攻关项目,初步实现部省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其中,我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联合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等单位共同实施的3个项目获批立项,总投入达1.8亿元,居三省一市首位。
布局跨区域联合攻关,我省还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高温合金等领域,支持思必驰、亨通光纤等省内优势企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高校院所,2022年共同实施24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联合突破了高质量大尺寸氮化镓材料制备、全链路语音交互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平台共建,
打造高水平创新基地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水平创新成果的“摇篮”。为打造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核心引擎,2021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核心力量参与该中心建设,和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实行一体化运行管理,全面推广江苏产研院改革经验。
“最近一家上海企业提出精密测量方面的技术需求,我们帮忙对接苏州某研究所,双方已形成合同科研项目。”江苏产研院副院长、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助理郜军说,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关键是要推动创新资源实现更大范围流动,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我们正在有序对接长三角区域的需求,尤其是江苏和上海的需求,探索符合长三角发展实际的科技创新方式方法。”
在长三角,重大科技平台正在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紫金山实验室正式开通全球首个广域确定性网络,为长三角一批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提供网络技术和应用创新试验服务。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一总三分”管控中心建设,已完成包含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40个节点的光传输网络建设,实现了核心节点全覆盖。为协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海安研究院等一批跨区域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正在加快建设。未来,我省还将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等承担更多战略任务,支持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长三角区域的深度合作,协同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矩阵。
携手开放,
拓展国际合作“朋友圈”
以开放创新之姿,长三角充分集聚全球高端科技资源,积极推动技术对接与合作、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办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国际合作“朋友圈”越来越大。
位于上海的麻省固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SES),是全球领先的先进电池研发企业。“他们进入中国后希望开发出一款Avatar电池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平台,收集电池芯研发、测试和制造阶段产生的数据,实时监控电池应用状态。”江苏集萃苏科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主管曾旭说,通过江苏产研院这一“技术红娘”,SES联系到苏科思,获得了开发设备数据采集平台的支持。得益于此,SES加快了电池研发,Hermes和Apollo两大产品预计于2025年推向市场。
长三角多家单位深度参与推进中国科学家提出和主导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全球地学工作者服务的在线科研平台已上线运行。
2022年,由科技部、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首次由沪浙皖科技部门协办的“中国·江苏第八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功举办。大会以“开放创新长三角·共同发展新机遇”为主题,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家中外机构线上线下同步参与,举办国别专场交流对接活动10场,创历年新高。
结盟共享,
盘活优势科技资源
长三角区域创新要素齐、创新网络密、创新浓度高。为充分盘活区域内科技创新优势资源,近年来,三省一市聚焦资源共享,在优势互补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自2021年初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以来,无数中小企业通过共享区域科技资源开展创新创业。2022年,三省一市又共同制定印发《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增遴选长三角地区148家创新券服务机构入驻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云平台,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仪器共享等服务,苏州吴江、相城两个试点区域超550家企业申领使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兑付金额超800万元。
探索科技合作模式的“最大公约数”,长三角地区高端创新资源正在加速“结盟”。2021年长三角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南京国家农高区举行成立仪式,这是全国首个区域性种业创新“朋友圈”,2022年省科技厅支持该联盟启动实施19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集三省一市最顶尖农业种业专家的力量,聚焦育种短板和“卡脖子”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今年年初,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在上海成立,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积极参与联盟组建,加强与“盟友”科研院所的信息共享和跨领域交流,强化区域协同创新。
为推进跨区域成果转移转化,去年我省牵头举办了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论坛,与沪浙皖共同建设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网络。2022年,我省向沪浙皖输出的技术合同超9300项,成交额超307亿元;吸纳沪浙皖的技术合同超8700项,成交额超830亿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蔡姝雯 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