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江心小岛的“治”水样本
“江洲镇就像一个碗一样”,水进来了,排出去难。洪灾已成为这里的第一大害,从2016至2020年的5年里,当地百姓有4年都在合力“防大汛”。而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启动后,这个小镇对当地的河流以及与防汛能力进行了全面“体检”,摸清了当地水灾的“底数”,开始花大力气治“洪病”“涝病”“崩病”。
——————————
(资料图)
当前,长江上的江心岛——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已经进入防汛“战备”状态。早在20多天前,这个小镇就与整个江西省一起提前进入了汛期。
这个总面积为108.38平方公里的小镇的实际常住人口仅有6000人,且多为老人和小孩。然而,这些人却需要守卫长达34.56公里的防汛战线以及10万余亩耕地,这对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小镇来说,防汛压力巨大。
“小汛年年有,大汛隔年来”成为这里汛情的常态。于是,这个小镇下定决心要作出改变。过去3年,随着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启动,这个小镇对当地的河流以及防汛能力进行了全面“体检”,摸清了当地以水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底数”。
在此次“体检”中诊出的“病”,当地已及时进行治疗;针对有“发病”风险的地方,当地也已提前打上了“预防针”。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党委书记王新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然灾害很多发生在意料之外,这种‘体检’每年都要搞。”
5年中有4年都在“防大汛”
“洪灾已成为威胁江洲镇人民群众的第一大害。”在王新丰的记忆里,2016至2020年的5年里,当地百姓有4年都在合力“防大汛”。
其中,防汛形势较为严峻的是2020年,长江流域持续强降雨,有一段时间,长江九江段平均每天上涨约40厘米,且水位持续上涨。当时,江洲镇实际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面对34.56公里的大坝,当地调用了全镇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少人24小时吃住都在大坝上,仍不足以抵抗洪水。
洪水肆虐,江洲告急。2020年7月10日,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了《告江洲父老乡亲的一封信》,呼吁江洲镇18-60岁之间的父老乡亲迅速赴江洲共抗洪魔。这封信发出的第二天,2000余名青壮年返乡抗洪,再到后来,近7000名游子回乡,助力家乡安全度汛。
这也让江洲镇体会到“体检”山河迫在眉睫。正是这一年,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正式启动。当地对整个镇子进行了全面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当地水患主要存在涝、洪、崩三大风险。
洪水经常“光顾”这个小镇,虽从未击倒过这个小镇,但也让这里满是“伤痕”。在历史记载中,江洲镇曾发生过3次大堤溃决,第一次是1954年7月,江洲镇同兴段发生漫溃,全洲淹没;1983年7月,江新洲新洲段发生决口;最严重的一次1998年的那场大洪水,当年8月4日,江洲镇洲头段发生溃决,决口长度达300米,冲坑深度达18.3米。
“江洲镇就像一个碗一样,水进来了,我们要把它排出去。”王新丰说,当地防汛设备无法满足抗击大型洪水的需要,江洲镇的9座排涝站大多建于20世纪60-80年代,排涝设备大多陈旧老化,且功率小,汛期水位超21.8米时,为确保大堤安全,这些必须停机,不能向长江排水。王新丰记得,2020年,当地汛期水位达到22.8米。“我们的坝是保住了,但是里面涝得一塌糊涂”。
“堤坝的安全十分重要,但土里面的东西我们看不到。”王新丰介绍,在普查中,当地聘请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专业人士进行监测,其中,在江洲镇洲头段,探测人员发现了44个异常点,并推测出8处可能存在的隐患。
下猛药治“洪病”“涝病”“崩病”
“体检”之后,柴桑区以及江洲镇开始花大力气治“洪病”“涝病”“崩病”。
当地投资了3.1亿元,建设江新洲大堤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对建设范围内的大坝堤身土方加高培厚,护坡护岸,以及对堤基、堤身进行防渗处理,新建防浪墙等。
“确保水漫不过来、透不进去。”王新丰介绍,该项目建成后,有效提高了江新洲大堤抗御洪水能力,防渗墙解决了土坝渗漏隐患,建成迎水面护坡后可减少长江对坝体的冲刷,杜绝了浪坎的发生。大堤加高加固以及防浪墙建立后,防浪漫顶水位高达24米,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建起了“防护墙”。
为了治“涝病”,当地投资了1.12亿元,实施江新洲涝区治理项目,对新沟口、大套沟、向阳站等电排站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全镇的抽水泵站由原来9座提升到11座,单机由原来的155kW提升到280kW,流量是原来的2倍,排水高程由原来的21.8米提高到22.8米。单日降雨量在100毫米时,确保24小时全部排出。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唐代诗人胡玢《庐山桑落洲》中形容的正是江洲镇岸崩时的状况。王新丰介绍,江洲镇的堤坝多是当地先辈通过肩挑手扛建起的土坝,坝顶低,斜坡陡,砂质土壤,故每年汛期,就容易造成大坝脱坡、渗水、泡泉、管涌等险情,从而导致溃堤灾害发生。
2020年的那场洪水导致江洲镇洲头北岸原有外滩被冲刷消失,其护岸的混凝土铰链沉排、干砌石崩塌损毁严重,江水直接冲刷江新洲大堤堤脚,严重威胁到江新洲大堤的安全。
当地投资1700万元解决岸边的“崩病”。2021年开始,在洲头崩岸险段现场,数艘满载石块的运输船停泊在外江江面,紧锣密鼓开展压脚护岸作业。随着崩岸治理工程的完成,为洲头外堤身“穿上”一层坚固的石制“外衣”。
王新丰表示,这些工程就像“三道防线”筑起了镇上汛期的防护墙,可以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保护当地老百姓的安全。
水管得好才能谋长远
“治水”只是第一步,“管好水”关乎发展的长久之计。
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普查的数据上,江州镇从防灾减灾救灾数字化中,找到了“解题”答案。
王新丰解释,从前,没有摸清镇上各类防汛信息的“底数”,一旦遇到汛情,他们常常是根据经验或者靠“跑断腿”,才能了解人员分布、物料准备、水位雨情,来指挥防汛。尤其是从前抗洪抢险时参考柴桑区的水位监测,无法准确掌握江洲镇的信息,为了更精准地掌握相关信息,及时监测,排涝也更高效,从而建设了数字化平台。
“有时不知道抓手在哪里,现在有抓手了。”王新丰介绍,江洲通过新建物资仓库,结合乡村信息化系统,建设了智慧水利系统,可实时监测降雨量、水位变化、防汛物资储备等情况,从而达到足不出户,科学精准为各项灾情研判提供有力帮助和便利,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灾情预案及方案。
目前,江洲镇的数字化指挥系统仍在进一步建设中,“一屏看水”“一屏管水”“一屏救灾”正在逐步实现。
防灾减灾救灾的关键是人。王新丰表示,为了使这些大工程以及泵站有效运转,当地针对堤坝、泵站、救援,成立了三支专门队伍。进入汛期,巡堤大队每天都会巡查重要点位;在需要排涝时,专业管理泵站的队伍每天都有两人24小时不间断进行排涝作业。自然灾害瞬息万变,当地应急救援队伍亦是随时准备着。
“这几年,我们解决了堤坝的问题,解决了排涝的问题,解决了崩岸的问题,解决牵涉到江州发展的关键问题——安全问题。”王新丰说,从前,江洲镇几乎是逢汛必涝,经常是大堤保住了,圩内却一片汪洋,庄稼也就没有了,更谈不上老百姓的收成和收入了。
现下,当地能及时排除洪水,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保障了人民增产增收。在王新丰看来,“这个事情做得让老百姓也满意,组织也放心,我们干部工作起来也更顺心。”
4月1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活动走进了江洲镇,乘坐轮渡过江后,记者看到,阳光之下,这个江心小镇金灿灿的,那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不少老百姓正在地里劳作。
与此同时,小镇生态旅游发展正在起步,不少游客开始涌向小镇。不久前举办的江洲第三届生态旅游节期间,数万人集聚这个小镇的大堤上,欣赏江洲镇的美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